学术信息 | 中心举办第二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
12月7日至8日,公司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大阳城娱乐43335(中国)有限公司、《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在公司顺利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中国外文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浪微博、《科技日报》、九派全媒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机构和高校嘉宾与公司师生近40余名共聚珞珈山,共同探讨中国传播创新研究。
与会嘉宾合照
本次工作坊自11月3日开始征稿,经工作坊筹委会的审稿,共有18篇稿件入围。8日,17篇稿件的作者齐聚公司,参加了专家授课、圆桌对话以及稿件讨论等活动。
单波教授主持专家授课
8日上午9时,工作坊在公司理学楼举办了专家授课。专家授课由公司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主编单波教授主持。首先,单波教授向嘉宾解释为何会选择“珞珞”(公司校园中的一只狐狸)作为工作坊海报的主题图片。“珞珞”像所有的媒介一样,制造了现实世界的相互关联,成为某些交往的资源。她带着对交往的渴求,撞开媒介之门,寻找可沟通的空间。她向我们预示着:传播创新是传播权力再平衡、再分配的过程,是通向与万物共存、交流、理解的过程。接着,单波教授从熊彼特的视角谈到马克思的普遍交往理论,并由此领悟传播创新,领悟把生产要素创新和传播创新结合起来的意义。谈及中国传播,单波教授认为,在马克思普遍交往的视野里,“中国传播”指向的是中国人在创新经济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与全球连接的本土交往方式,建构内部与外部的多元交往关系。中国传播创新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表现为社会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经济传播和媒体传播创新的融合结构。
专家授课现场
接下来,于运全研究员(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对外传播》主编),季为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主编),杨华研究员(公司社会学院,《农村阶层关系研究》等书作者)进行授课。
于运全研究员授课中
于运全研究员的演讲题为《从“说明中国”到“读懂中国”:追寻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逻辑》。演讲分享了于老师主编《对外传播》的经验和体悟。他提到了自己曾参与过的两本书,一本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另一本是《读懂中国》。于老师指出:“读懂中国是当下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一个焦虑性话题,是需要创新思维的一个话题。”于老师认为在大变局下开展国际传播需要应对诸多挑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不是“自塑”。“以往我们更强调以事实说话,讲好故事就可以了,现在还强调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阐释好,要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来阐释。”最后,于老师强调:“对外传播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研究重难点,需要创新,需要交流。” 在提问交流环节,肖珺老师和于老师就“说明中国”和“读懂中国”的涵义进行探讨。
季为民研究员授课中
季为民研究员的授课主题为《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十年调查与探索》。首先,季老师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十年调查与探索》做了十年回顾,对调查背景、样本量以及抽样方式做了简要介绍。在这十年的调查与探索中,季老师分享了8条问题与发现,并从11个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最后,季老师又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介绍了针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建议。在交流环节中,长江师范学院的于凤静老师从自己的研究出发,和季老师讨论关于新媒体在留守儿童家教中的作用,并希望能展开进一步的合作研究。
杨华研究员授课中
杨华老师讲授的内容是《怎么做社会调查和经验研究》。杨华老师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经验,重点介绍了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围绕社会调查的概念、调查准备、调查入场、调查展开、集体讨论、撰写调查报告等要点进行阐述。在介绍经验研究时,杨华老师首先强调经验研究能够设置自己的研究议题,“经验研究要不带问题意识地‘下去’,两手空空、脑袋空空地进入经验的现场,在经验浸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要扎根中国经验。再次,经验研究是对事的思考,不是对词的思考,因此它很开放,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拿来主义,视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最后,经验要与理论反复对话。在提问交流环节,现场同学提问:“在饱和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时如何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杨华老师回答饱和经验是不怕错的,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现错了就回到经验中更正,在经验中来回穿梭,不断修正解释,无限地接近经验、接近真实。
三场专家授课后,由公司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老师主持题为“中国传播创新的路径与思考”的圆桌对话,对话嘉宾为新华社北京分社编委、融媒体报道中心主任乌梦达,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主任张小燕,新浪微博公共事务总监李博、九派全媒体总经理陆阳。
圆桌对话
主持人相继提出的三个问题:“您如何理解中国传播创新?”“您如何看待目前大部分传播创新都集中在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利弊有哪些?”“您印象最深的中国传播创新的案例是什么?”乌梦达认为要在自身的定位上思考传播创新,不忘初心。张小燕认为,过去我们都是“我说你听”,现在要思考如何产生互动,建立连接与关系,产生共鸣共振。她认为技术为媒体赋能,但同时技术也对采编人员和媒体机构的组织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陆阳认为之前的传播创新都是在新技术的出现后,媒体被动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有技术主导力但缺乏生产力,缺少会写稿子的媒体人,媒体人要加深对新闻业的理解、对新闻业务的掌握。同时要从历史的维度上看待技术和媒体发展的关系,技术进步和媒体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李博认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是从主流媒体的另一个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群众。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但反观技术,依旧要想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最后,各位老师分别分享了一些印象深刻的传播创新案例,比如《人民日报》的“军装照”“一点都不能少”的微博话题,央视的宣传片《路》,以及“随波逐流”“狐说”这样的教育类自媒体公众号,还有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直播、矩阵化服务、自下而上的自媒体样式等,都值得大家讨论。
8日下午在中心会议室先后举办四场稿件报告会,报告人之间在深入交流之中展开互评,然后由于运全,季为民,杨华,刘金波,徐开彬,肖珺、张萍等专家进行仔细点评,提供修改建议,形成中国传播创新观察的多元视角。
第一场讨论
主持人:肖珺(公司)
点评人:季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 | 点评人:杨华(公司) |
发言人:代小佩(《科技日报》) | 发言人:邓元兵(郑州大学) |
发言人:于凤静(长江师范学院) | 发言人:耿书培(公司) |
发言人:张路黎(中南民族大学)
第一场稿件讨论会由肖珺(公司)主持,季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华(公司)担任点评。发言人分别为:代小佩(《科技日报》)、邓元兵(郑州大学)、于凤静(长江师范学院)、耿书培(公司)张路黎(中南民族大学)。
第二场讨论
主持人:吴世文(公司)
点评人:于运全(中国外文局) | 点评人:刘金波(公司) |
发言人:樊攀(新华社) | 发言人:李博(新浪微博) |
发言人:金伟(公司) | 发言人:姚俊(生米组成) |
张小燕(湖北日报)
第二场稿件讨论由吴世文(公司)主持,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刘金波(公司)担任点评。发言人依次为:樊攀(新华社)、李博(新浪微博)、金伟(公司)、姚俊(生米组成)、张小燕(湖北日报)。
第三场讨论
主持人:于凤静(长江师范学院)
点评人:徐开彬(公司) | 点评人:乌梦达(新华社) |
发言人:杨慧琼(福建师范大学) | 阳海洪(湖南工业大学) |
发言人:张春雨(公司)
第三场稿件讨论由于凤静(长江师范学院)主持,徐开彬(公司)、乌梦达(新华社)担任点评。发言人依次为:杨慧琼(福建师范大学)、阳海洪(湖南工业大学)、张春雨(公司)。
第四场讨论
主持人:金伟
点评人:刘金波(公司) | 点评人:张萍(社科文献出版社) |
发言人:平凡(山西财经大学) | 发言人:廖秉宜(公司) |
发言人:刘文军(广西艺术学院) | 发言人:李唐波(西安交通大学) |
第四场稿件讨论由金伟(公司)主持,刘金波(公司)、张萍(社科文献出版社)担任点评。发言人依次为:平凡(山西财经大学)、廖秉宜(公司)、刘文军(广西艺术学院)、李唐波(西安交通大学)。
工作坊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平台,汇集了众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同仁,大家针对共同关心的“中国传播创新”这个话题,在正式环节内外均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
撰稿:王宵静
摄影:肖劲草、唐一鑫、李龙腾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大阳城娱乐43335(中国)有限公司()”。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奋进青春中国”第二届人民网评大赛我司获一等奖
2023-01-09 04:42:18 -
媒体链接 |中国教育报 | 公司成功举办第十九届“鼎业杯”广告模拟竞标提案会
2023-01-06 09:57:35 -
媒体链接 | 新华网 |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湖北高校大阳城娱乐43335集体学习会举行
2022-12-30 20:42:59 -
媒体链接 | 天大地大,创意公司 | 第十九届“鼎业杯”广告模拟竞标提案会顺利举办
2022-12-30 20:40:35 -
媒体链接 | 十五校专家纵论中国传播创新发展新议题
2022-12-15 18: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