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国家、四所大学的专家共上一堂国际传播课
课程结束之后,金思睿仍旧对那堂在工学部主教多功能教室上的一幕印象深刻。
所有的学生都盯着教室正中央的屏幕,听讲台上的同学分享关于不同媒体报道香港回归25周年的异同。他们以不同国际媒体在图片上的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其新闻图片选择的用意与原因。
分享结束后,任课教师、大阳城娱乐43335纪莉教授对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结合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大家李金铨老师的系列文章升华讨论主题。在听完总结后,金思睿忍不住和朋友说,“冲击太大了,头脑一片发麻,我真的过去从来没有这么思考过国际新闻。”
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这是《经典英文新闻作品分析》课程的一个普通的瞬间。在工学部设施最先进的智慧教室里,同学们时而自由地挪动活动桌椅展开分组讨论,时而面向三面的投屏凝神思考本周的国际新闻案例。教室里中英文混杂,学习有序而深入。
金思睿坐在教室的左侧,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和同学如此投入地交流学习了。在老师讲解完后,班上另一名同学李睿和同学交流说:“虽然每天追踪国际新闻,工作量真的很大,但是我深刻地了解到即使是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也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切实体会到了好的国际新闻报道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
纪莉教授专注台上同学的展示
在上这门课之前,金思睿在别的课堂上学习了中外新闻报道的差别,这是第一次如此详细、精深、多视角剖析英文新闻和中文新闻的差别。在课堂的多次互动与交流中,比较视角的框架逐渐变得清晰,她渐渐发现两者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一次次深入的英语新闻文本阅读学习过程里,她逐步领略到了英文新闻写作表达的魅力,浏览英文新闻的过程中不自觉会有很多老师教授的分析方法冒出来,好像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
随着课程内容的步步展开,纪莉教授信手拈来的一些举例让同学们感受了英文新闻写作的要义以及如何理解新闻写作中体现的新闻价值。
一次课程上,教室出现了空调故障的小插曲。纪莉老师马上借此突发情况请同学们思考新闻的五个基本要素在写作中的应用。“你以where、when、who、how、why分别作为开头引入事件,会发现这个新闻给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你关注的重点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当时正值七月酷暑,同学们一下就感受到了这个例子的用意。下课后,李睿饶有兴趣的以5W分别作为开头用英语试写了这个事件。她发现原来每一篇新闻里,都有如此多的奥秘,将哪个要素放在开头也是需要思考事件的重点和新闻所呈现的面貌的。
这次实践洗刷了李睿的观点。在此之前,作为新闻学的学生,李睿认为自己浏览新闻时的角度已经足够全面了。但直到现在她才发现自己的视角其实欠缺很多,国际新闻背后其实有许多门道。她将这次的经历视作一次小小的转折点,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所学的专业。
同学们上课时认真思考
纪莉教授介绍,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进入了人们因为恐惧和担忧而不断将自己与他人阻隔的后全球时代。在本科生中开设这门课,其实是一次通过新闻写作的品鉴去了解国际传播的现状,增加国际视野的尝试。开课以来,课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学生表示他们感受到了新闻与传播工作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她对于课堂的效果也很满意,“他们都在积极地交流和学习,你看他们的眼睛就知道,他们确实充满探索的热情。”
在听同学们展示时,纪莉教授也觉得,尽管本科生可能缺乏探索比较视角的方法和路径,但他们是很用心地在进行比较,虽然粗糙但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在提高。而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互动结合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很快能够理解这些差异并且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新闻阅读实践中去,更好的理解新闻文本。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们渐渐明白了西方媒体将冲突性议题置于头版的原因,也开始明白了一则简单的新闻背后存在着多方角力。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并不友好的国际传播环境中,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减少文化偏见。一位同学笑着说:“过去我都习惯在微博上看新闻热搜,没想到学了一个月,我的新闻搜索习惯和信息获取量都变得不一样了!”
课程的开设也得到了公司国际交流部的认可,被选为公司国际交流部的第三学期国际课程,得到了国际交流部的资助,可以进行更加丰富多元的课程实践。为了进一步增加交流,理解世界各地的传播格局,纪莉教授特地请了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学者讲解当地的新闻实践,让同学们对过往阅读的英语新闻有更深的理解。
课程得到了国际交流部的资助
来自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的Kenneth S. Rogerson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与变革,让同学们对美国的新闻传播有了更加丰富清晰的了解。在交流答疑环节,同学们向教授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人对目前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形势感到担忧,有人提出新闻价值的多元判定问题。
金思睿觉得,在这个开放包容的课堂里,你能感受到思维火花的碰撞。大家都踊跃发问,老师也对所有提问的同学表示赞赏,为他们进行专业的解答。“这在现在的大学课堂里面是很少见的,你很难见到大家这么积极地发问,而且是用英语提问!”
同学和Kenneth S. Rogerson教授用英文进行交流
针对当下国际传播虚假信息泛滥的情况,昆山杜克大学的梁凡老师从假新闻的分类与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用详实的数据对假新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说明80%的假新闻是由0.1%进行传播时,同学们纷纷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叶晨阳在那一刻突然觉得,网络环境的糟糕似乎确实不代表现实环境的糟糕,但又对极少数的人消费假新闻的原因表示出兴趣。
梁凡老师为同学们授课
课程的最后一天,纪莉老师特别邀请了一位亚洲的学者——来自斯里兰卡的Kalinga Seneviratne博士进行交流。Kalinga Seneviratne博士于1987年制作的一部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广播纪录片,获得了联合国媒体和平奖,是促进国际传播格局平等的重要一员。
Kalinga Seneviratne老师向同学们阐释了媒体议程设置的方式,让同学们能更加深入且多元地理解媒体。在国际传播格局不均衡的当下,亚洲的声音常常被曲解。Kalinga Seneviratne老师将佛教的正念引入到传播学中,讲述了正念传播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意义。他也正与亚洲传播学者携手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念传播”项目,将亚洲的哲学概念引入新闻传播的培训与实践,让亚洲的真实声音进入到国际与区域媒体中。
这也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南亚的学者,他们发现,尽管地缘上接近,但似乎很少有机会和他们展开文化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就像是隐形了一样”,金思睿这样描述。对同学们来说,这也是很难得的一次交流机会,了解西方主流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学者看法。
Kalinga Seneviratne博士为大家讲述正念传播
受到疫情影响,本科生的国际交流机会变得更加稀缺。这次与海内外学者交流的机会也是十分难得。纪莉老师说:“本科生很少有机会和国际教授交流,这次也是想借着国际交流部的资助,给本科生创造机会和国际学者进行交流,来增加他们的国际视野。”
叶晨阳也十分珍惜这次和国际学者进行交流的机会,他没有想到选一门学院的平台选修课就可以有这么多国外的教授一起联合授课。“和那位同学一样,我对于自己所学的这门学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经典英文作品评析》燃起了我学习国际传播的热情,我甚至有了一定的信心,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国际传播的参与者,为它贡献来自亚洲的力量。”
课程结束后的大合影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大阳城娱乐43335(中国)有限公司()”。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奋进青春中国”第二届人民网评大赛我司获一等奖
2023-01-09 04:42:18 -
媒体链接 |中国教育报 | 公司成功举办第十九届“鼎业杯”广告模拟竞标提案会
2023-01-06 09:57:35 -
媒体链接 | 新华网 |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湖北高校大阳城娱乐43335集体学习会举行
2022-12-30 20:42:59 -
媒体链接 | 天大地大,创意公司 | 第十九届“鼎业杯”广告模拟竞标提案会顺利举办
2022-12-30 20:40:35 -
媒体链接 | 十五校专家纵论中国传播创新发展新议题
2022-12-15 18:59:32